圆明寺会宿次韵别吴校书

经榻多馀为我分,闲身且得伴孤云。
此来已觉心无事,清夜论诗况有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圆明寺会宿次韵别吴校书》是明代诗人徐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在圆明寺共宿的夜晚,以及随后的分别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闲适生活的珍视,以及对清夜论诗的雅致生活态度。

徐贲(1335-1380),字负我,号东湖逸叟,元末明初著名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著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圆明寺与朋友吴校书共宿后的离别,通过对夜话、共处时光的追忆,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以及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诗中的“经榻多馀为我分”反映了诗人在朋友的陪伴下感到的安心与舒适。徐贲在这里表达了对友人的依赖,也体现了他对于友情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经榻”通常指的是文人雅集之处,这里可能意味着圆明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也是一个文人聚集、交流思想的场所。

“閒身且得伴孤云”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圆明寺的闲适生活。这里的“孤云”象征着诗人心境的超然,暗示了他能够在繁忙的世界之外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这种描述不仅传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诗的后两句“此来已觉心无事,清夜论诗况有君”进一步突出了与吴校书深夜论诗的情景。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平静,而与吴校书的相遇更是增添了这份平静的质感。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诗人通过对月光、清茶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构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此外,诗中多次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经榻”与“孤云”,不仅增加了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诗意的内涵。

《圆明寺会宿次韵别吴校书》不仅是徐贲对友情的颂扬,也是其个人情感与生活哲学的反映。通过对圆明寺夜晚的描述和清谈时刻的回忆,这首诗展示了徐贲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人际关系的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