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始见菊花

草草重阳去不知,今朝始见菊花枝。
莫言篱落秋风老,但得来看未是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一月一日始见菊花》是一首描写重阳节后菊花盛开景象的古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介绍: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四川,郡望郯郡。他的家族背景深厚,为吴郡世家。徐贲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2. 诗作原文:草草重阳去不知,今朝始见菊花枝。莫言篱落秋风老,但得来看未是迟。
  3. 诗意解析:《十一月一日始见菊花》这首诗表达了在重阳节过后突然遇见菊花盛开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重阳”与“今朝”来表达时光飞逝的感觉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首句“草草重阳去不知”暗示了节日的匆忙和遗忘,而“今朝始见菊花枝”则描绘了意外之喜。“莫言篱落秋风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但得来看未是迟”则强调了及时欣赏自然之美的重要性。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4. 历史影响:陈襄是宋代另一位著名的文人,他在九月望日(即重阳节后的某天)首次观赏到菊花的景象。虽然两人的作品都是描述菊花之美,但陈襄的描述更加细致和生动,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情感。
  5. 文化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十一月一日始见菊花》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6.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对传统诗词的学习,更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赞美和颂扬。在各种文艺活动和教育领域,这首诗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播。

徐贲的《十一月一日始见菊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雅趣,还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美学的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