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白鹦鹉,长在玉墀边。
宫树栖应熟,胡书读未全。
音馀西域语,梦入广南天。
莫把宫中事,偷归外国传。
白鹦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鹦鹉的被困笼中,表达了对受压抑的歌妓的同情和她们要求自由解放的愿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 诗歌背景:《白鹦鹉》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作的五言律诗之一,其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06年前后。该诗以“鹦鹉”为名,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 主题思想:白居易借描写鹦鹉的遭遇和愿望,隐喻了当时社会上歌姬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被束缚、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痛苦与无奈。诗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
- 艺术手法:在《白鹦鹉》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力。同时,通过对鹦鹉命运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
- 读者反响:《白鹦鹉》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和讨论。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白居易诗歌风格和思想的重要文本。此外,诗中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 历史地位:白居易被誉为“诗圣”,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白鹦鹉》作为他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邃思考。
- 文化影响:在中国文化中,《白鹦鹉》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它不仅是了解唐代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的重要参考。
- 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中,《白鹦鹉》仍被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还能从中汲取到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白鹦鹉》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