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蟾山

山上飞云去不留,山中蟾兔又经秋。
斗临河曲侵鹑尾,露上莎根到草头。
绿桂花中歌白苎,碧梧影里饭青牛。
有时竹上蟾蜍下,满腹丹书湿欲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伏蟾山》是元代诗人陈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思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诗人生平:陈樵,字君采,号鹿皮子,元代东阳人。自幼承家学,继受经于程直方。学成不仕,隐居圁谷,性至孝。
  1. 诗歌原文
  • 山上飞云去不留,山中蟾兔又经秋。斗临河曲侵鹑尾,露上莎根到草头。
  • 绿桂花中歌白苧,碧梧影里饭青牛。有时竹上蟾蜍下,满腹丹书湿欲流。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伏蟾山》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风景画。山上飞云、山中蟾兔、河畔沙根等细节,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 意象丰富:诗中的“绿桂花中歌白苧”和“碧梧影里饭青牛”,运用了丰富的植物意象,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 哲理意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满腹丹书湿欲流”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伏蟾山》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在内容上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陈樵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也是元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独特理解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