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屐登山援葛藟,听猿待月夜眠迟。
书成袖里燕衔去,月死枝头猿不知。
寄远岂无萱草带,勒铭自写茯苓芝。
何须更觅桃源路,朝市山林处处宜。
心远庵
介绍
《心远庵》是元代诗人陈樵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山、听猿、夜眠等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下面详细介绍《心远庵》:
作者简介:陈樵,元代东阳人。字君采,号鹿皮子。幼承家学,继受经于程直方,学成不仕,隐居圁谷。性至孝,为文新逸超丽。有《鹿皮子集》。
诗歌原文:
著屐登山援葛藟,
听猿待月夜眠迟。
书成袖里燕衔去,
月死枝头猿不知。
寄远岂无萱草带,
勒铭自写茯苓芝。
何须更觅桃源路,
朝市山林处处宜。诗歌赏析:《心远庵》是一首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诗中的“著屐登山援葛藟,听猿待月夜眠迟”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悠然自得。同时,“书成袖里燕衔去,月死枝头猿不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超然物外,不受外界干扰。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创作背景:据《心远庵》的原文描述,陈樵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一种心境转变的时刻,他选择以山水自然为背景,表达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创作背景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体现了元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心远庵》作为元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诗中的自然意象、隐逸情怀以及超脱的人生态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理念和人文精神。
现代意义:虽然这首诗产生于数百年前,但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依然具有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问题,《心远庵》所展现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可以给予现代人以启示和鼓励,促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心远庵》作为元代诗人陈樵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涵和文化价值也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关于如何面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