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楚山图

白衣处士息群机,高阁登临送夕晖。
吴地荒凉征马尽,楚山空阔断鸿飞。
画间塔影来朱户,月落钟声隐翠微。
直下先人敝庐在,暮年莲社得相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普照寺楚山图》是唐代诗人郭天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普照寺及其周边楚山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郭天锡:郭天锡(724年—803年),字仲文,长安人,唐代著名文人,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后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的原文如下:“白衣处士息群机,高阁登临送夕晖。吴地荒凉征马尽,楚山空阔断鸿飞。画间塔影来朱户,月落钟声隐翠微。”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又深邃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普照寺之中。
  • 其中“白衣处士”象征着隐士,暗示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态度。而“高阁登临送夕晖”则传达出诗人在夕阳下攀登高楼、欣赏美景时的悠然自得。
  • “吴地荒凉征马尽,楚山空阔断鸿飞”两句,以吴地荒凉、征马尽的场景,与楚山空阔、断鸿飞的景象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然。
  • “画间塔影来朱户,月落钟声隐翠微”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塔影、朱户、钟声等细节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感捕捉和深刻感悟。
  1. 诗的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表现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普照寺和楚山的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白衣处士、高阁、夕晖、楚山、塔影、朱户、月落、钟声等,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但每一句都蕴含深厚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
  • 情感深沉:诗人的情感深沉而内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 文化背景
  • 唐朝的文化氛围: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诗歌作品往往会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内涵也值得人们深入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 启示意义:这首诗所体现的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而这首诗则提醒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普照寺楚山图》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