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倦趋山市远,解衣聊复憩岩阿。
云迷险道藤穿石,水落悬崖草乱坡。
木客下时人迹少,鹧鸪啼处客愁多。
向南言语凭谁辩,莫问蛮方事若何。
湘乡道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乡道中》并非陈秀民的作品,而是由明代诗人薛瑄所作。以下是对《湘乡道中》的详细介绍:
- 诗词原文:《湘乡道中》是一首描写旅途见闻的诗歌,其原文如下:“湘乡南去路,连日是山行。地僻溪潭绿,冬和草树荣。野人悬稻把,古戍列旄旌。异俗今如此,归当话友生。”
- 译文注释:这首诗的译文为“湘乡南下的路,连续几天都是山路行进。偏僻的地方溪水清澈碧绿,冬天和草木繁盛的景象。”诗中还包含有作者对当地风俗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作品赏析:《湘乡道中》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人文环境的关注。其中“野人悬稻把,古戍列旄旌”等句子,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经历的场景中。
- 写作背景:关于《湘乡道中》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明确的记录。然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旅途中经历了多次山行,这些经历可能成为他创作此诗的重要素材。
- 评价评析:”异俗今如此,归当话友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所见异域风情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这种对异文化的接纳和尊重,以及对于友情的重视,反映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湘乡道中》是一首反映旅途见闻和人文关怀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民俗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品,也是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