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族侄扩之通州

吾族最全盛,家声诗礼传。自遭丧乱后,谁能事陈编?
犹子苦好学,乡闾称独贤。文采珊瑚枝,照映《棠棣》篇。
时同竹林会,啸咏相周旋。一朝携酒至,别我荒城边。
问渠欲何之,言将适通川。通川渺何许,远在沧海壖。
府侯朱夫子,招我开讲筵。老怀极慰喜,汝去毋留连。
吹墟千里外,感激故人怜。修程尽努力,慎勿中道捐。
蛟龙起春雷,雕鹗抟秋天。物遇各有时,立功须盛年。
此行非草草,着鞭宜尔先。要登青云路,忠义尚勉旃。
舟发梁溪水,帆拂狼山烟。骨肉重相思,两地心悬悬。
长江浩无波,击楫秋风前。行当赋清句,怀此山中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族侄扩之通州”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华幼武创作的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家族的辉煌传统与战乱之后的困境,以及侄子的才华横溢,表达了诗人对侄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深厚的家族情感。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家族背景:诗中开头提到了家族的繁盛与诗书传家的传统,表明了诗人家族在文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
  2. 战乱影响:诗中提到自遭丧乱后,谁能事陈编?这句话反映了战乱对家族传统学业的冲击,使得原本能够继续从事学问的人变得难以为继。
  3. 侄子特质:犹子苦好学,乡闾称独贤,这句突出了侄子刻苦学习,才华出众的特点,成为乡里公认的优秀人物。
  4. 诗歌内容:诗歌通过描写侄子手持美酒来到诗人面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侄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5. 诗歌主题:整首诗贯穿着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对侄子才华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展现了作者对家族荣誉和子孙后代的关心与期望。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亲情和期待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元末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元代文人的风骨和才情,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华幼武的《送族侄扩之通州》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而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是对一个家族历史和情感的深刻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