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西陲来,只挟书与琴。
书以阅古道,琴将回古心。
谁谓今之人,寥落无知音。
先生一邂逅,磊磊开胸襟。
慨然志气合,起我击节吟。
请君弹文王,周雅尚可寻。
再理杏坛操,鲁风尤所钦。
莫调出塞曲,游子悲难禁。
君归抑何赠,所愧无瑶琳。
举琴以送君,聊比双南金。
送琴与阎子静承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宜甫的《送琴与阎子静承旨》是一首表达作者对知音难寻、友情珍贵感慨的诗歌。这首诗作于元代,其背景和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的价值上,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孔子文化的重视及文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送琴与阎子静承旨》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探讨《送琴与阎子静承旨》的创作时期,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元朝时期,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各地纷纷立孔子大成至圣碑以彰显儒家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为《送琴与阎子静承旨》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送琴与阎子静承旨》作为元代诗人陈宜甫的作品,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诗中通过描绘西陲而来的诗人与知音阎子静的邂逅,表达了一种对古典文化的向往和对知己难求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更显得尤为动人。
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也值得分析。这首诗通过“书以阅古道,琴将回古心”开篇,点明了主题。随后,诗人感叹当今之人难觅知音,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在结尾部分,诗人用“莫调出塞曲,游子悲难禁”,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首诗歌层次分明,情感丰富,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送琴与阎子静承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视。这首诗不仅因其艺术成就受到赞誉,更因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而被后世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特点以及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精髓。
《送琴与阎子静承旨》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个展示古人智慧与情怀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陈宜甫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