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松石舍人秋夜不寐

抛书欲卧意迟迟,坐听秋声思惨悽。
萤火独飞侵幔小,星河斜落压城低。
牙筹历历随更转,磷鬼啾啾隔水啼。
更为挑灯移近榻,与僧相对话曹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松石舍人秋夜不寐》是元代诗人袁士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的静谧中无法入睡,独自聆听秋风声、萤火虫飞舞以及星辰闪烁的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抛书欲卧意迟迟,坐听秋声思惨悽。
    萤火独飞侵幔小,星河斜落压城低。
    牙筹历历随更转,燐鬼啾啾隔水啼。
    更为挑灯移近榻,与僧相对话曹溪。

  2. 诗歌解析

  • 抛书欲卧意迟迟:描述诗人放下书本后难以入眠,心情沉重。这里的“迟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与内心的纠结。
  • 坐听秋声思惨悽:诗人坐在室内,静静地聆听着秋天的声音,这些声音让他感到悲伤和凄凉。秋天常常被视为悲凉的季节,诗人通过这种描写传达了他深深的哀愁。
  • 萤火独飞侵幔小: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它们的光亮在微光中显得格外微弱,但足以照亮小小的窗帘,营造出一种安静而神秘的气氛。
  • 星河斜落压城低:天空中的星星倾斜落下,仿佛要触及城墙,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 牙筹历历随更转:诗人用计时的工具来感受时间的流逝,每一次转动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细节的描写增加了诗句的深度和情感。
  • 燐鬼啾啾隔水啼:磷火鬼在夜间发出微弱的光和声音,这种幽暗的景象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 更为挑灯移近榻,与僧相对话曹溪:诗人选择在深夜时分点上灯,走到床边准备就寝,然后与僧侣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个转折显示了诗人对传统佛教修行方式的兴趣和依赖。
  1. 文化背景
  • 《和松石舍人秋夜不寐》的创作时间属于元代,这是一个充满宗教和哲学探讨的时代。元代的文人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死亡和宇宙的思考。
  • 袁士元作为元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在这首诗中,他不仅描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可能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和批判。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 袁士元的诗歌通常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个人色彩,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递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和对世界的感悟。
  1. 文学影响
  • 《和松石舍人秋夜不寐》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影响。许多后来的作家在创作时会参考和借鉴袁士元的作品,以获得灵感或深化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和松石舍人秋夜不寐》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