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秋其二

不思粉黛学倾城,心对冰壶贮月明。
魏国节操成令女,湘江竹泪泣娥英。
床头明镜春容减,桑下黄金秋叶轻。
守静不因时物感,西风荒草自蛩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烈女秋其二》是陈普的一首诗作,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押韵,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陈普精湛的诗歌技艺,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个人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烈女秋其二》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诗人陈普。陈普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的作品往往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2. 诗歌原文:不思粉黛学倾城,心对冰壶贮月明。魏国节操成令女,湘江竹泪泣娥英。床头明镜春容减,桑下黄金秋叶轻。

  3. 诗意解析:诗中“不思粉黛学倾城”意味着作者不愿效仿那些华而不实的女性形象。“心对冰壶贮月明”描绘了一个清澈、明亮、纯净的内心世界。“魏国节操成令女”可能是指陈普在政治或道德上有着崇高的追求和坚守。“湘江竹泪泣娥英”可能寓意着悲伤与哀愁,如同湘江边的竹子因秋风而起的泪水,反映出作者心中无法言说的痛楚。

  4. 艺术特色:陈普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他的诗歌也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物欲的精神追求。

  5. 文化意蕴:《烈女秋其二》不仅是陈普个人情感和审美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诗中的“节操”、“令女”、“湘江竹泪”等意象,深刻地反映了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观。

《烈女秋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陈普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怀的艺术结晶。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陈普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