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树飞花雪打篷,居人行乐四时同。
波涵大泽平如掌,云割西山半入空。
金刹远瞻楼阁壮,画船争载绮罗红。
如何越女承恩后,不逐吴王住甬东。
次沈仲说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沈仲说韵》是元代诗人陈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在了解《次沈仲说韵》之前,先需要知道陈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陈基是元代临海人,字敬初,黄门弟子,后来到京师后曾为人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几获罪。在张士诚据吴时,陈基被举荐为学士,书檄多出自他的笔下。明兴后,陈基被太祖召修《元史》,并赐金而还。
《次沈仲说韵》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楝树、雪景、波涛等自然景象,以及居人的行乐生活,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其中“波涵太泽平如掌”与“云割西山半入空”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大千世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此外,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如何越女承恩后,不逐吴王住甬东”,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次沈仲说韵》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首诗是陈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它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为后人研究元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次沈仲说韵》是一首充满诗意且深具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更是陈基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欣赏到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