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袁仲长竹堂感兴

一曲桃源忆故人,白头词客最伤春。
南柯已寤平生梦,东海曾扬几劫尘。
绮树莺花从自好,画堂丝竹为谁陈?
不须闻此空惆怅,且看瑶姬舞绣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袁仲长竹堂感兴》是元代诗人陈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其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基,字敬初,元代临海人。他的文学成就颇高,有《夷白斋稿》留世,为后世所传颂。
  1. 诗歌原文
    一曲桃源忆故人,白头词客最伤春。南柯已寤平生梦,东海曾扬几劫尘。绮树莺花徒自好,画堂丝竹为谁陈?不须闻此空惆怅,且看瑶姬舞绣茵。

  2.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桃源的回忆、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苦难的无奈。
  1. 历史背景
  • 元代社会:元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重重,文人墨客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往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 陈基的政治生涯:陈基在元朝初期曾受到顺帝的信任,后因直言进谏而几遭不测,晚年得以隐居。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次韵袁仲长竹堂感兴》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陈基作为元末明初的文人,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次韵袁仲长竹堂感兴》不仅是陈基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群体共同特征和文化心态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