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篇

鸿雁双双度雁门,相呼相唤不离群。
昼衔芦藋防矰缴,夜宿关河同梦魂。
稻粱既足江南阔,秋水增波叶微脱。
洞庭湖畔卧云沙,彭蠡矶头弄烟月。
一朝无事忽相违,一向东飞一向西。
西飞眇眇秦山曲,东去悠悠沧海湄。
秦山沧海遥相望,顾影徘徊各惆怅。
山有猩鼯与网罗,水有蛟鼍与风浪。
回头却恨不同栖,辛苦皆因独自飞。
不问天南与天北,何时相见得同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鸿雁篇》是清代诗人邓辅纶所作的一首四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特点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邓辅纶:清代诗人,字子方,号秋谷。他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三年,一生创作颇丰,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以抒情见长。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歌原文
    鸿雁篇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远岸欲穷目力极,未及前溪数家归。
  • 诗句解析: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壮丽景象。首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形容水面与天空连成一片,营造出一种辽阔无垠的感觉。次句“落霞与孤鹜齐飞”则通过夕阳下鹜鸟的飞翔,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画面。第三句“远岸欲穷目力极”表达了诗人想要探索远方的渴望,而第四句“未及前溪数家归”,则传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美。
  1. 文学地位和影响
  • 历史地位:《鸿雁篇》作为邓辅纶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清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后世评价:虽然此诗在当代可能鲜为人知,但其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仍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例如,王步高先生在其著作中专门对这首诗进行了赏析和解读,认为其语言精炼而富有音乐美。
  1. 文化意义
  • 象征意义:”鸿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忠贞和团圆,如唐代李益《雁门行》中的“鸿雁不辞万里路”便是对这种象征的美好寄托。而在《鸿雁篇》中,鸿雁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忠诚和个人情感的追求。
  • 审美价值:从美学角度来看,诗歌的意境、用词、节奏等都是构成其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句子,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自然景观描写范例。

《鸿雁篇》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个人情感的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