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赵云居先生二首

故国王孙后,先生德望隆。
相将年九十,出处浙西东。
学本趋庭教,医存济世功。
俄然弃荣养,哀恸起秋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赵云居先生二首》是元末明初浙江黄岩籍的学者陶宗仪创作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生于元末明初,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物。他在元末因应试不中,转而致力于学问,并在学问方面无所不窥。尽管在元末避兵期间侨寓松江之南村,但他并未放弃学术追求,而是继续编纂自己的著作,最终在明朝永乐初年病逝,享年八十余岁。
  • 创作背景:《挽赵云居先生二首》是在作者得知其师友赵云居去世后所写两首悼念诗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赵云居一生的回顾,也是对他晚年离去表示哀思和惋惜。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原文展示:《挽赵云居先生二首·其一》全文如下:“故国王孙后,先生德望隆。相将年九十,出处浙西东。学本趋庭教,医存济世功。俄然弃荣养,哀恸起秋风。”
  • 赏析解读:陶宗仪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赵云居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怀念。“王孙”暗指赵云居的高贵出身,而“先生德望隆”则直接赞颂其道德品质之高。通过对比先生的九十高龄与自己的年轻,反映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岁月流转所带来的变迁。同时,提及先生曾受业于家,以及其医术救世之功,彰显了先生的多才多艺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先生突然离世的哀伤之情,以及秋天带来的萧瑟之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不舍。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文化传承:该作品不仅展示了陶宗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与价值观。通过对赵云居先生生平的回顾和对其成就的赞扬,传达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
  • 文学贡献:《挽赵云居先生二首》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成为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简洁而充满力量的文字,至今仍被后人研究和传颂。

陶宗仪的《挽赵云居先生二首》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挽诗,它更是一份对知识、道德和友情的深刻致敬。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陶宗仪对赵云居先生深沉的怀念和崇高的敬仰,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