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七日雪

立春三日雪花稠,作阵随风卒未休。
屋宇高低银盖覆,郊原远近玉雕锼。
将军好问平吴策,高士谁乘访戴舟。
九万车夫多冻馁,定应未到济宁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腊月廿七日雪》是明代著名文学家陶宗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诗人简介
  •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的学者。他在元末避乱期间侨居松江之南村,后因而得名。
  • 陶宗仪曾入明担任教官,并在永乐年间去世,享年八十余岁。他的一生虽历经战乱,但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并致力于文学创作。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腊月廿七日雪》以“腊月廿七日雪”为题,描绘了立春三日雪花纷飞的景象。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雪花如盖、银装素裹的壮美画面,以及雪花随风飘落的轻盈姿态。
  •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对战争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腊月廿七日雪》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战火纷扰,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陶宗仪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1. 艺术特点
  • 诗歌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诗人通过精心选取的字眼和丰富的意象,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音乐性和视觉冲击力。
  • 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自然景观仿佛有了生命,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情感表达
  • 诗人通过对雪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和平岁月的向往。同时,也可能隐喻了对社会动乱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陶宗仪的《腊月廿七日雪》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