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分宜谢草庐行卷

袁曹官渡争雌雄,荆州侨寄大耳翁。
涕流髀肉消不尽,试与元直游隆中。
隆中自有躬耕者,布衣抱膝茅檐下。
从容一曲梁甫吟,不觉将军三枉驾。
室中屏人才数语,跨荆包益成鼎峙。
南阳陌上龙出云,永安宫中鱼得水。
古今成败真邮传,英杰千年不一见。
识拔端由品藻公,位置无嫌草茅贱。
山中谢客江烟昏,谁携行卷到柴门。
手披康乐草庐赋,知是兰庭佳子孙。
春塘柳禽成昨梦,炎兴相业更谁论。
洞庭三江风浪奔,鲸鱼出没相吐吞。
何为四方归来些,山堂鹤怨能移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分宜谢草庐行卷》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赴黄州途中,途经分宜时,他游览了谢公亭,写下了这首七律来表达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

”`
题谢公亭
苏轼

谢公亭上客心同,
山色溪声两不胜。
今日东风吹世换,
先生祠下与谁通?

【赏析】
此诗为诗人在黄州时所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春。当时诗人刚从黄州迁至汝州(今河南平顶山市),路过分宜(今属江西),登高临远,感慨万端,遂有题谢公亭之作。全诗虽以“谢”字冠首,却无一字直接咏及谢灵运,而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

第一句“谢公亭上客心同”,点明“谢公亭”。诗人站在亭子上,面对眼前的青山绿水,想起谢灵运当年在此建亭吟诗,不禁感叹:“我和谢公心心相印啊!”这一句看似直白,实则暗藏玄机。因为谢灵运曾在此地赋诗,而诗人则在此处赋闲。两人虽身处不同时代,但心境却是相通的。这种“古今同怀”之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

第二句“山色溪声两不胜”,进一步描绘了谢公亭周围的自然景色。这里的“胜”并非指风景优美,而是指难以超越或比拟的意思。诗人用“两不胜”来形容自己和谢公亭之间的情感联系,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敬佩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在此处的心情难以自拔。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第三句“今日东风吹世换”,突然宕开一笔,由谢公亭的自然景色转向人世间的变化。这句诗中的“今日”指的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东风吹世换”则暗指政治风云变幻、世事沧桑。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时局动荡不安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

末句“先生祠下与谁通”,则是诗人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及谢灵运的名字,似乎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疑问。这句“先生祠下与谁通”,既是对前文的回应,又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设问:“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之中,我们又能与谁相知相许呢?”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引人深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社会的忧虑;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