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筠轩诗韵

幽轩列万竹,惬此冲澹襟。
乃知心迹远,不在山林深。
客散动秋影,鹤归分夕阴。
至乐寓言外,任鼓昭文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筠轩诗韵》是元代诗人马臻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歌原文
    幽轩列万竹,惬此冲澹襟。
    乃知心迹远,不在山林深。
    客散动秋影,鹤归分夕阴。
    至乐寓言外,任鼓昭文琴。
  • 翻译与赏析:《次筠轩诗韵》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居住地的环境,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幽轩列万竹”开篇即展现了诗人所居之地的自然美景;“乃知心迹远,不在山林深”,则透露出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学;最后两句,“至乐寓言外,任鼓昭文琴”,更是将诗意提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表明诗人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马臻,字志道,号虚中,元代著名的诗人,出生于浙江钱塘(今属浙江)。他少时便慕陶弘景之为人,并因此着道士服,隐居于西湖之滨,工画花鸟山水,善诗,多豪逸俊迈之气。他的《霞外诗集》便是其诗作的代表,反映了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境界。
  1. 诗歌主题
  • 自然与心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幽静轩室和周围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中的“万竹”、“秋影”、“夕阴”等意象都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
  • 人生哲理:通过对比“心迹远”与“山林深”,诗人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即真正的精神追求不在于外在的物质环境,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马臻的诗歌以简练而含蓄的语言著称,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次筠轩诗韵》中,诗人通过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
  • 意境营造:马臻擅长于通过具体景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色,更通过这些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思想性。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元代的著名诗人,马臻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学士的喜爱和研究,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化传承:马臻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元代的文化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心态。通过研究马臻的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

《次筠轩诗韵》不仅是一首充满自然之美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佳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