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瑛上人住洞林

托钵千岩里,松花冻未开。
哀猿依讲席,饥鸟下生台。
潭影留云定,钟声送月回。
山中太古雪,为寄一瓢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瑛上人住洞林》是元代诗人袁桷的作品。这首诗作于袁桷的晚年,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致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袁桷(1267年—1337年),字伯长,号石原,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元代“四大家”之一,与虞集、揭傒斯、柳贯并称。在元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 诗歌创作:《赠瑛上人住洞林》是袁桷晚年的作品。当时他已步入暮年,但心境依然豁达开朗,因此能够创作出如此具有哲思的佳作。
  1. 诗歌原文
  • 原文:托钵千岩里,松花冻未开。哀猿依讲席,饥鸟下生台。潭影留云定,钟声送月回。山中太古雪,为寄一瓢来。
  • 译文:僧人在千岩之中布道,松树还未解冻,雪花尚未融化。哀伤的猿猴依旧栖息在僧讲的讲席旁,饥饿的小鸟也落在生台上寻找食物。潭水的影子被云儿留住,悠扬的钟声伴随着月亮的归来。在这深山之中,如同古代的太古雪,我愿用一瓢清水寄托我的思念之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多种自然意象,如“松花”、“潭影”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形象,还富有哲理意味,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敏锐捕捉和独到见解。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恬淡,诗人通过描绘山林间的清幽与孤寂,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超然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1. 文化意义
  • 佛教文化:这首诗体现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诗中的“讲席”指的是僧侣讲经说法之地,“钟声送月回”则暗合禅宗修行的意境,反映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 自然哲学:袁桷将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独特审美观和文化品格。

通过对《赠瑛上人住洞林》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作者袁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到理解。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佳作,更是诗人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