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杂书五首

野色连云白,春声引树清。
游鱼新浪急,归鸟片帆轻。
晓梦三千里,风餐第几程。
萍蓬元未稳,徙倚问天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杂书五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即作者第二次出塞时,当时诗人正在江夏(今湖北武汉市)的船上,心情郁郁不得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舟中为背景,通过描写旅途所见所闻,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不平之气。

第一首:“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谁听商声缓?独宿秦淮道。” 在这组诗中,第一首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画面:微云淡淡,天河清晰可见,梧桐叶下细雨轻轻洒落。诗人独自一人,静静地住在秦淮河畔,听着远处传来的商音渐渐变得缓慢。这里的“商声缓”可能是指夜晚商贩们悠扬的销售歌声,也可能是指其他柔和或哀伤的声音。

第二首:“夜泊牛渚怀古,月照大江流。风起浪花翻,秋风吹断桥。”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怀旧之情,诗人在牛渚夜泊时,望着月光照耀下的长江,心中涌动着对历史的感慨。秋风拂过,江面掀起波浪,仿佛要将那座古老的桥梁吹断。

第三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客心悲未央,雁声声里长空秋。” 诗人在傍晚时分站在江边,回想着家乡的方向,但不知何处才是家乡。江上的烟雾弥漫,波涛汹涌,更增添了他的忧愁。他心中的悲伤似乎没有尽头,直到听到大雁的叫声,才感到一丝秋天的凉意。

第四首:“渔歌互答响溪渚,樵子争归映日路。此情此景谁人识,只应明月知我心。” 这首诗描述了渔民和樵夫在溪边相互应答的情景,他们的身影映照在太阳下山的路上。这种生活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感慨,他知道这样的美景和生活场景只有月亮才能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第五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送浮云变古今,世路悠悠任东西。” 诗人乘坐的小舟已经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留下的只有长江在天边奔流不息。他看着天空中飘过的浮云,感叹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就像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要顺其自然。

《舟中杂书五首》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与迷茫。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文学风貌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