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刚中待制初秋

岸帻倚书楹,寒砧彻四城。
马归人独语,雁过月初生。
寂寂候虫急,凄凄落叶清。
客怀谁与共?
搔首见参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陈刚中待制初秋》是元代诗人袁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次韵陈刚中待制初秋》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这种形式讲究平仄声律的严谨对称,通过每行的字数、音节的排列,来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袁桷在创作此诗时,可能也受到了当时诗坛风气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古典诗歌形式的偏好,从而选择了这一形式来完成创作。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次韵陈刚中待制初秋》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首两句“岸帻倚书楹,寒砧彻四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深秋季节,诗人独自倚靠在书房的栏杆上,耳边传来阵阵寒砧声,穿透整个城市。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清冷,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寂寥和对友人的思念。接下来的“马归人独语,雁过月初生”则展现了一幅更为孤独的画面:一匹归来的马静静地立于人旁,而飞过的大雁划破了天际的宁静。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孤寂。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使得整首作品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季节变迁的敏锐捕捉,传达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特别是结尾两句“客怀谁与共?搔首见参横。”中的“搔首”一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思乡之情而感到的无助与无奈,而“参横”则是指北斗七星的位置,常被用来形容深夜时分的孤独与沉思。这样的结尾既增加了诗句的意境,也让读者更加能够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次韵陈刚中待制初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作者心灵历程的写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寄托。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