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海歌

水国红叶下,万山白嵯峨。扶胥无垠接天际,望舒力挽沈金波。
人言老蟾那有光,为借三足之乌起荧煌。乌已入地蟾在天,此说讵得然。
或言大块蓬蓬气为主,浮空五色神后辅。顾菟在腹不得吐,下入八瀛金碧聚。
贝宫楼台珠结户,穹龟前驱老蛟舞。千人之目皆在水,各持一月得欢喜。
夜阑斗转银河倾,变灭消沉去无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海歌》是元代诗人袁桷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元代社会环境: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的统治,社会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历史,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诗人个人经历:袁桷作为元代的重要文人,其生平经历了政治变迁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挑战。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文学创作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
  1. 诗歌内容分析
  • 开篇描绘自然景象:诗歌开篇“水国红叶下,万山白嵯峨”,通过“水国”和“万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秋日山水画卷,其中“红叶”增添了季节的色彩,“白嵯峨”则形容山峰的轮廓清晰可见,给人以静谧而庄严的感觉。
  • 抒发感慨或疑问:诗中“扶胥无垠接天际,望舒力挽沈金波”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天空与大地连接起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之大、天地之广的感慨。同时,“望舒”一词也隐含了诗人对月亮的仰慕之情。
  • 质疑古人说法:“人言老蟾那有光,为借三足之乌起荧煌。乌已入地蟾在天,此说讵得然?”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古人关于月亮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在这里,“为借三足之乌起荧煌”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月亮由蟾蜍变化而来,而“乌已入地蟾在天”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认为这种解释可能并不准确。
  • 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句“或言大块蓬蓬气为主,浮空五色神后辅”,可能是诗人对于整个宇宙的哲学思考。在这里,“大块蓬蓬气为主”可能是指整个宇宙是由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主导的,而“浮空五色神后辅”则暗示着宇宙中的其他元素如星辰、云彩等都在辅助着这股力量,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1. 艺术特点
  • 象征手法:在《月海歌》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宇宙的神秘。例如,将“水国红叶”比作人生中的秋天,象征着收获和成熟;将“万山”比作人生路上的挑战和障碍。
  • 意象生动: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色时,使用了生动的形容词和动词,使得整个画面鲜活而富有动感。如“扶胥无垠接天际”中的“扶胥无垠”形象地描绘了大海的辽阔;“望舒力挽沈金波”则用“力挽”和“沈金波”两个词来传达夜空中月光的美丽和壮观。
  • 情感真挚: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宇宙奥秘的好奇。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 历史地位
  • 元代重要作品:《月海歌》作为元代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元代诗歌的高度成就,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影响后世: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和作家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1. 研究价值
  • 文学理论探讨:通过对《月海歌》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元代诗歌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这首诗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为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 美学价值分析: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月海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

《月海歌》不仅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生动的意象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作者袁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学造诣。这首诗不仅丰富了元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