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红叶下,万山白嵯峨。扶胥无垠接天际,望舒力挽沈金波。
人言老蟾那有光,为借三足之乌起荧煌。乌已入地蟾在天,此说讵得然。
或言大块蓬蓬气为主,浮空五色神后辅。顾菟在腹不得吐,下入八瀛金碧聚。
贝宫楼台珠结户,穹龟前驱老蛟舞。千人之目皆在水,各持一月得欢喜。
夜阑斗转银河倾,变灭消沉去无趾。
【注释】
月海歌:诗题是作者自拟的。水国:这里泛指江南。扶胥,地名,在今江苏省吴江县西南。无垠:无边无际。沈金波:指月亮沉没在波涛之中。荧煌:发光。蟾蜍(chán chú):俗称癞蛤蟆或癞刺,一种蛙类动物。大块:即太虚。蓬蓬气:即虚空之气。顾菟:传说中的神兽名,形似兔而大。八瀛:指东海中的北海、南海、西海、东海、中洋、南州、西洲、北洲八个海域。穹龟:传说中一种巨大无比的龟。老蛟:神话传说中的一条巨大的鱼。
【赏析】
此诗为咏月之作,全篇以“月”为中心展开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月夜图。
开头两句写月夜下的景色:“水国红叶下,万山白嵯峨。”这两句是说,在这水国之中,满山遍野都是火红色的树叶,远处的群峰则显得格外峻拔高耸。诗人用“水国”二字点明这是江南水乡的景象,同时暗示了月光映照下的水面也呈现出一片红色;而“万山”二字则突出了山势之高峻。接着诗人又写道:“扶胥无垠接天际”,这是从远看的角度来写的,意思是说,从远处看去,只见那茫茫的大海与天相接,无边无际,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望舒力挽沈金波”,则是说,月亮升得高高的,光芒四射,仿佛能拉起海面上的波澜,把金色的波光拽入云霄。
中间两联写月宫景象:“人言老蟾那有光,为借三足之乌起荧煌。乌已入地蟾在天,此说讵得然。”诗人先指出,人们常说蟾蜍没有光亮,但月亮却能借给三足乌发光。这是因为三足乌已经落入地下,所以它只能借助月亮的光辉,才能发出微弱的光亮。接着诗人又说:“或言大块蓬蓬气为主,浮空五色神后辅。顾菟在腹不得吐,下入八瀛金碧聚。”这里的“大块蓬蓬气”指的是太虚之气,也就是宇宙间弥漫着的一种无形的气体。它像一个巨大的气球一样,浮在空中,四周环绕着各种颜色斑斓的光华,这些色彩就是神仙们所驾驭的神马——龙。龙身在腹中盘旋,无法挣脱而出,只能被带到八方的海域中去,那里聚集着金银珠宝。
最后一联写人间对月的景仰之情:“贝宫楼台珠结户,穹龟前驱老蛟舞。千人之目皆在水,各持一月得欢喜。”诗人在这里描写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楼台,上面挂着珍珠宝石,门前有巨龟领着龙在跳舞。成千上万的人抬头仰望天空,每个人的眼前都有一轮皎洁的月亮。他们手持明月,心中充满了喜悦。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笔调,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和魅力,表现了人们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崇敬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