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雉飞,桑扈鸣,老蚕入簇茧欲成。原头腰镰者谁子,刈麦归家作饼饵。
心知栖亩有滞穗,恻恻忍收寡妇利。寡妇持筐衣蓝褛,终朝拾麦满筐筥。
儿啼妇悲灶无火,寒浆麦饭晡时取。岂不见贵家妾,岂不知娼家妇,绣丝系襦莲曳步。
银刀鲙鱼佐酒杯,狎坐酣歌愁日暮。拾麦女,拾麦女。
尔莫嗟,尔莫忧,人生赋命各有由。前年贵家妾,籍入为官婢。
今日娼家妇,年老为人弃。贫贱艰难且莫辞,毕竟荣华成底事?
拾麦女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拾麦女歌》是一首描绘劳动妇女生活状态的古诗,由元代诗人马祖常所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一位寡妇为生计而辛苦劳作的画面,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生存困境。具体介绍如下:
诗歌原文:《拾麦女歌》原文如下:
垄雉飞,桑扈鸣,老蚕入簇茧欲成。
原头腰镰者谁子,刈麦归家作饼饵。
心知栖亩有滞穗,恻恻忍收寡妇利。
寡妇持筐衣蓝缕,终朝拾麦满筐筥。
儿啼妇悲灶无火,寒浆麦饭晡时取。
岂不见贵家妾,岂不见娼家妇,绣丝系襦莲曳步。诗中意象:诗中的“垄雉飞,桑扈鸣”等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诗句的韵味,还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寡妇的勤劳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寡妇忍受着生活的艰辛,依然坚持劳作以维持家庭的生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感佩。
社会背景: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困苦,缺乏社会保障。这首诗正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艺术特色:马祖常的《拾麦女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富贵人家的生活与贫苦寡妇的生活进行对比,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化价值:《拾麦女歌》不仅是一首诗,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拾麦女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描写,展现了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和坚强的精神风貌。《拾麦女歌》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也展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