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别怨

风急长空舞落花,独收残泪暮还家。
画阑砌曲围芳草,绿树庭空噪乱鸦。
不见韩娥沈汉水,空传蔡琰按胡笳。
遥知今夕天涯路,乡梦难成月易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友人别怨》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十分真挚、细腻,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离别场景的深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写作背景:郑谷的这首诗是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当时的情况是两人各向前程,朋友南去潇湘,而自己则北向长安。这种离别的背景为诗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2. 艺术手法:郑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景物,使得整首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恨残照,犹有一竿红”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残阳比作人,表现了词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3. 情感抒发:《和友人别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通过描写江水、夕阳等自然景象,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分别的不舍,又有对友情深厚的感激。
  4. 主题思想:全诗以景抒情,借景生情,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这种情感的流露既真实又充满诗意,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5. 语言风格:郑谷的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有力。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具有画面感,更具有深度和层次感。
  6. 历史影响:作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和友人别怨》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友谊和离别的独特感悟。

郑谷的《和友人别怨》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还能从中汲取关于友谊和人生哲学的宝贵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