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弃子同刘茂才赋

母弃子,子幼情可怜。子长母还去,为子宜思愆。龙争虎斗事翻覆,宝玦王孙捐骨肉。
十年母子安茅屋,菽水真情无不足。奈何一朝辞故帏,子也恸哭牵母衣。
母今弃儿不敢怨,父在深恩母当念。母如不闻竟不留,黄昏门掩青灯愁。
负米归来饮残泣,他家儿女何绸缪。噫嘘嚱,迩来万事足悲咤,负德辜恩满天下。
丈夫尽为温饱谋,妇人何得毋重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母弃子同刘茂才赋》是一首元代的诗歌,作者为郭钰。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被迫分开母子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离别带来的痛苦的感慨。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首句:“母弃子,子幼情可怜。”
  • 次句:“子长母还去,为子宜思愆。”
  • 第三句:“龙争虎斗事翻覆,宝玦王孙捐骨肉。”
  • 第四句:“十年母子安茅屋,菽水真情无不足。”
  • 第五句:“奈何一朝辞故帏,子也恸绝牵母衣。”
  • 第六句:“母今弃儿不敢怨,父在深恩母当念。”
  • 第七句:“母如不闻竟不留,黄昏门掩青灯愁。”
  1. 主题思想
  • 对战争的反思:诗中通过描述母子因战乱分离的痛苦经历,反映了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破坏力。
  • 对亲情的重视: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母子之间的亲情仍然坚固无比,展现了亲情超越生死的力量。
  • 对和平的渴望:通过母子的分离和重逢,传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感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生动的意象,如“宝玦”、“王孙”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母子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元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母弃子同刘茂才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认识。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