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罗惟巽

四年不见罗文学,绿鬓朱颜宛如昨。
酒杯春满听啼莺,琴响夜寒弹别鹤。
鹤飞冥冥溯寥廓,仙人遣送长生药。
丹砂九转飞灵光,玉虹白日穿林壑。
岂无踪迹到城郭,词林近日传新作。
待月光分荷露圆,扫云晴带松花落。
高怀自是贮冰清,而我胡为困尘浊。
愁心千尺游丝悬,俯仰交情谁厚薄。
白发为儒世所轻,临池学书意萧索。
闻君近有山中约,狡兔何时当就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罗惟巽弟孝廉》是明代诗人陈吾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细细品读与研究。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陈吾德(号懋修,广东归善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行人,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平民,再后升工科给事中,因谏市珍宝而遭罢黜。神宗即位后,陈吾德复出,历任兵科给事中等职,最终官至湖广佥事。
  • 诗歌创作时间:据现存文献记载,这首诗作于陈吾德的晚年,即隆庆三年之后,当时他因多次忤逆权臣张居正而被贬为饶州知府,又因弹劾不法行为被谪为民。此后,他在张居正死后恢复官职,直至万历元年,终因弹劾失当再次被贬,直到去世。
  1. 诗歌原文
  • 泽国凉风起白蘋,天涯一望绝音尘。
  • 瑶华欲折情难寄,鸿雁不来秋正新。
  • 梦入池塘频见汝,别来词藻定惊人。
  • 栖迟莫共垂双翮,万里青云好致身。
  1. 主题解析
  • 家国情怀:陈吾德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弟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时代的感慨。诗中的“天涯一望绝音尘”和“万里青云好致身”,体现了他对远行者的关切,也反映了他个人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 人生哲理: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如“瑶华欲折情难寄”和“别来词藻定惊人”,反映了作者面对挫折时的坚持与豁达,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态度。
  • 艺术特色: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寄惟巽弟孝廉》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内涵。其押韵严谨,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富有音乐性,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诗人陈吾德的代表作之一,《寄惟巽弟孝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展示了陈吾德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此外,这首作品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历史影响:陈吾德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通过对他的生平及诗歌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1. 思想深度
  • 时代精神:陈吾德身处明朝晚期的社会变革期,其诗歌中透露出的时代感与批判意识,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陈吾德诗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明朝后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脉搏。
  • 人格魅力:陈吾德以其正直不屈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抒发,也是对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1. 现实意义
  • 人际关系:在当代社会,人们依然需要通过书信等方式与他人保持联系与沟通。了解古人如何表达情感和维系关系,可以启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维护人际网络的重要性和技巧。
  • 文化传承:陈吾德的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并研究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寄罗惟巽弟孝廉》作为明代诗人陈吾德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其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审美享受。通过研究这首作品,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