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韵呈天石长老

不二门中试往参,了无文字况言谈。
安心有法何从觅,应事随机已熟谙。
午榻偶听风竹响,春厨时荐野蔬甘。
劳生自愧多烦恼,宁止嵇康七不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用韵呈天石长老》是一首元代诗人陈镒创作的古诗,全文如下:路入琅山十里郊,曾闻卓锡盖新茅。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陈镒的作品,题为《三用韵呈天石长老(其一)》。诗的首句“路入琅山十里郊”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琅山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第二句“曾闻卓锡盖新茅”则透露了陈镒对于禅宗文化的一种向往和敬仰。他提到的“卓锡”,即指僧人在山林间建寺修行的行为,而“新茅”则暗示着新的修行场所或新的修行机会。第三、四句“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进一步描绘了佛教中的灵岩与祗树这两种重要的佛教遗迹。其中,“擎天石”形容的是灵岩山巍峨壮观,而“偃月梢”则形象地描绘了祗树塔的优美曲线。这两句不仅赞美了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感情。接下来,第五、六句“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则将陈镒引向了另一位文人雅士陶渊明和著名禅师慧远的典故。陈镒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渴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同时也希望与慧远这样的僧侣建立深厚的友谊。最后两句“路入琅山十里郊,曾闻卓锡盖新茅。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琅山的美丽景色和佛教遗迹的神秘魅力。同时,这两句也寓意着诗人对于自然和宗教的深深敬畏与向往。

《三用韵呈天石长老》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和文化遗迹赞美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宗教和哲学意味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元代诗人陈镒对禅宗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