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琅山十里郊,曾闻卓锡盖新茅。
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
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
他时襆被来寻约,长听钟声夜半敲。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解:
三用韵呈天石长老:这是第一句,”三用韵”表明这首诗有三次押韵,而”呈天石长老”则是作者向天石长老展示自己诗歌的技巧和情感。
路入琅山十里郊,曾闻卓锡盖新茅: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他行走在通往琅山的路上,周围是广阔的郊外。”卓锡盖新茅”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意味着把锡杖插在地上,象征新的开始或者祝福。这里的”新茅”可能指的是新的修行之地或新的希望。
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接下来,诗人转向了灵岩山的景象。”擎天石”形容灵岩山高耸入云端,像一根擎天大柱一样坚固。”偃月梢”则是指月亮的形状,这里用来比喻山的轮廓。
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愿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田园,与自然为伍,同时也希望能够结交像支遁这样的隐士,一起探讨学问。
他时襆被来寻约,长听钟声夜半敲:最后,诗人表示在未来某个时候,他将带着行李去拜访这位长老,那时他也将听到寺庙夜晚的钟声。这里的”他时”和”长听”都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对于过去时刻的回忆。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琅山的描绘、对灵岩的描述以及对自己志向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怀念。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