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逍遥观欲至云岩不果

奉真门外逍遥观,银阙琼楼倚碧岑。
万树古松云气湿,一溪春水雨痕深。
山灵久护黄金鼎,仙客闲调白玉琴。
欲访云岩天已夕,杖藜他日约重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逍遥观欲至云岩不果》是元代诗人陈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及生平
  • 陈镒,字伯铢,元代处州丽水人。他曾任松阳教授,后筑室午溪上,并以此命名其诗集。工于诗歌创作,对元代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1. 诗歌原文与鉴赏
  • “奉真门外逍遥观,银阙琼楼倚碧岑。”此句通过“银阙琼楼”和“碧岑”描绘了逍遥观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 “万树古松云气湿,一溪春水雨痕深。”此句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古松与流水相映成趣,增添了一份静谧之感。
  • “山灵久护黄金鼎,仙客闲调白玉琴。”表达了对山灵的敬畏以及与仙人交往的场景,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 “欲访云岩天已夕,杖藜他日约重寻。”透露出诗人想要探访云岩的愿望,但因天色已晚而未能实现,表达了对未竟之愿的遗憾。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围绕“游逍遥观欲至云岩不果”的主题展开,层层深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这首诗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通过对其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游逍遥观欲至云岩不果》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一段深厚的人文历史。它不仅展现了元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是了解元代诗歌魅力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