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吴伯京学正清明拜墓

清明拜扫陟山丘,积草荒苔露未收。
林鸟纷纷争晓祭,野花寂寂自春愁。
眼前儿女能供奉,身外功名岂用谋。
此日归来天渐晚,半痕新月挂城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吴伯京学正清明拜墓》是元代诗人陈镒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清明节扫墓习俗的观察以及对人生与功名的看法。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和意义:

  1. 作者简介
  • 陈镒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字伯铢,处州丽水人(今浙江丽水),曾担任松阳教授,后在午溪筑室,自号菉猗,因此以午溪为集名。
  1. 诗歌原文
    清明拜扫陟山丘,积草荒苔露未收。
    林鸟纷纷争晓祭,野花寂寂自春愁。
    眼前儿女能供奉,身外功名岂用谋。
    此日归来天渐晚,半痕新月挂城楼。

  2. 诗歌内容分析

  • 清明拜扫:描述了清明节时进行扫墓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踏青赏春的愉悦心情。
  • 自然景物:诗中通过“积草荒苔”和“林鸟纷纷争晓祭”等描写,展示了清明时节自然界的景象变化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 人物心态:“眼前儿女能供奉,身外功名岂用谋。”反映了诗人对于亲情的重视以及对功名看淡的人生态度。
  1. 诗歌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通过对清明节扫墓场景的具体描述,结合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节日画面。
  • 意境深远: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通过对比“身外功名”与“眼前儿女”,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的人生哲学。
  • 含蓄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观点不是直白表达,而是借助景物和意象来暗示,增加了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1. 诗歌赏析
  • 文化价值: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次韵吴伯京学正清明拜墓》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也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 艺术成就: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流畅,体现了诗人较高的艺术成就。
  • 启示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对于研究元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陈镒的《次韵吴伯京学正清明拜墓》不仅是对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