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孙伯融都事

半生湖海不相逢,乱罢苍山始识公。
暂领一州兼节度,更分数屯总元戎。
风流翰墨文多焰,垒块胸襟酒屡中。
偶堕奸谋身竟死,千秋万古恨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孙伯融都事》是元代诗人陈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作者介绍
  • 陈镒,字伯铢,元代处州丽水人。
  • 曾官松阳教授,后筑室午溪上,榜曰菉猗,因以午溪为集名,工于诗作。
  1. 诗歌原文
    半生湖海不相逢,乱罢苍山始识公。
    暂领一州兼节度,更分数屯总元戎。
    风流翰墨文多焰,垒块胸襟酒屡中。
    偶堕奸谋身竟死,千秋万古恨无穷。

  2. 诗歌赏析

  • 半生湖海不相逢:此句描绘了作者与孙伯融的初次接触是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两人并未有机会深入交流。
  • 乱罢苍山始识公:乱世结束后,作者才真正认识到孙伯融的才华和品质。此处反映了作者对孙伯融深厚的敬意和感激。
  • 暂领一州兼节度:通过“暂”字的使用,表达了孙伯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临时身份,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地方长官的权威与责任。
  • 更分数屯总元戎:此句描绘了孙伯融在不同地区的军事领导才能,以及他在军队中的指挥能力。
  • 风流翰墨文多焰:赞扬孙伯融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才能,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成就,其作品如同烈火般燃烧,引人注目。
  • 垒块胸襟酒屡中:通过“垒块胸襟”形象地描绘了孙伯融豪放不羁的性格,同时“酒屡中”暗示了他善于应对各种挑战。
  • 偶堕奸谋身竟死:揭示了孙伯融虽身处困境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品质,最终不幸身亡。
  • 千秋万古恨无穷:表达了作者对于孙伯融去世的深切哀悼和对其一生遭遇的无尽感慨。

《挽孙伯融都事》不仅是对一位英雄人物的缅怀,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