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通州

驿卒争鸣鼓,舟人喜下桅。
依然今日到,却似去年回。
岸黑秋涛缩,川红夕照开。
君恩忘险阻,不觉畏途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通州”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清代文人王维珍的诗句。《至通州》这首诗描绘了从长安到通州这一遥远时代中燕国文化时期北京地区的风貌。诗中的“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展现了通州城的美丽景象以及诗人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和怀念之情。

《至通州》反映了古代通州作为北京东大门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漕运、仓储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重要地位。通州在历史上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元稹两次因公务前往通州的经历也说明了当时通州在行政和军事上的重要性。

《至通州》还提到了通州坐粮厅的职责,包括治理北运河(潞河)漕运、验收漕粮、征收运税等事务,显示了通州在清代政府体系中的经济作用。此外,诗中还提到了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漕运会馆等地,这些地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活动,也展示了通州的文化繁荣。

《至通州》是一首反映古代通州地区历史文化的诗歌,它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表达了诗人对通州深厚的情感和历史记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明代通州的历史面貌,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通州这个重要地区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