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岁八月十六夜对月

蟋蟀梧桐秋满庭,浮云散尽见疏星。
仙人修月浑无迹,使客乘槎自有灵。
一道银河通碧海,三更白露下青冥。
西风忽起吹黄鹄,梦断瑶台醉未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癸亥岁八月十六夜对月》是一首由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癸亥岁八月十六夜对月》的作者是张翥,他生活在元朝,具体生平不详。元朝是一个诗歌创作十分活跃的时代,许多诗人在这个时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张翥的生平与时代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2. 作品原文:蟋蟀梧桐秋满庭,浮云散尽见疏星。仙人修月浑无迹,使客乘槎自有灵。一道银河通碧海,三更白露下青冥。西风忽起吹黄叶,一夜清光满院明。
  3. 整体翻译: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蟋蟀梧桐秋满庭”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庭院景象;“浮云散尽见疏星”则表现了天空中星星的出现,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夜晚氛围。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4. 词句注释: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精心雕琢,充满了诗人的才情和情感。例如,“仙人修月浑无迹”中的“仙人”可能寓意着某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使客乘槎自有灵”则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奥秘的向往和探索。
  5. 白话译文: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以及对宇宙、自然的深深敬畏。这种境界在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6. 创作背景:虽然目前难以考证作者的具体创作背景,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很可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所作,可能是在某个秋天的夜晚,作者独自一人在院子里赏月时的所感所想。这种情境使得诗歌更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深度。

《癸亥岁八月十六夜对月》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诗歌,也是了解元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