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伯雨宗契

一夕星坛蜕羽衣,山灵何许散灵辉。
书留真诰陶弘景,名在丹台马子微。
海上青骡应远去,垆中白兔想潜飞。
风篁后夜还成韵,犹似箫声月下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张伯雨宗契》是元代诗人张翥的一首挽诗,这首诗以星坛和脱下羽衣为比喻,表达了对故友张伯雨的哀思和对其人品才学的怀念。

首句“一夕星坛蜕羽衣”中的“星坛”和“蜕羽衣”都是象征性的用词。在传统文化中,星坛常用于祭祀或祈祷仪式,象征着高远与神秘。而“蜕羽衣”则是道教用语,指的是道士羽化飞升,脱去凡胎肉体,达到仙界的境界。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了张伯雨已经脱离尘世,升入仙界的意境。

第二句“山灵何许散灵辉”,进一步描绘了山灵的神奇力量和对张伯雨的思念。山灵在这里代表了自然和超自然的领域,它能够释放和凝聚光芒,正如张伯雨曾经在紫宸朝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声和智慧如同光芒一般,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这一句也体现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认可和敬仰。

第三句“书留真诰陶弘景”中提到的“真诰”是道教经典之一,讲述神仙修炼之道。张伯雨的名字被提到,意味着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更是一位深谙道教真谛的学者。这种文化背景的对比,突显了作者对张伯雨学术成就的尊敬。

第四句“名在丹台马子微”中,提到了道教中的两个著名人物——马子微和张伯雨。马子微是唐代著名的道士,以其炼丹术闻名。这里的“丹台”也是道教用语,指代炼丹炉或修行之地。通过提及马子微,诗人表达了对张伯雨同样在道家修行上有所成就的认可和赞赏。

第五句“海上青骡应远去”,则转入了一种更为幽玄的意境。青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好运,这里用来形容张伯雨的离去仿佛一匹青骡消失在海中,既形象又充满诗意。同时,这也隐喻着朋友的离去给作者带来的空虚和哀愁。

第六句“炉中白兔想潜飞”,通过“炉中白兔”这一传统寓言,诗人表达了一种期待与思念之情。白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此处用来表达对张伯雨未来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第七句“风篁后夜还成韵,犹似箫声月下归”,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优美的夜晚场景。风篁(竹子)后夜的萧声,让人联想到友人张伯雨在月光下的归来,充满了诗意和怀旧感。

《挽张伯雨宗契》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友情、智慧和文化的赞颂。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这首诗传达了作者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才华的崇高敬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