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宝林同别峰定水复见心

宝林老子虎耽耽,定水道人蒲作庵。
归老尚须游越绝,寻师先儗到精蓝。
越江碑在当重读,禹穴书藏会一探。
我亦三生学环者,定从佳处结禅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宝林同别峰定水复见心》是元代诗人张翥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多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张翥,字叔夏,号句曲外史,元朝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 创作特色:在《寄宝林同别峰定水复见心》这首诗中,张翥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归隐生活的美好向往。他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1. 诗歌原文
    宝林老子虎耽耽,
    定水道人蒲作庵。
    归老尚须游越绝,
    寻师先儗到精蓝。
    越江碑在当重读,
    禹穴书藏会一探。
    我亦三生学环者,
    定从佳处结禅龛。

  2. 作品赏析

  • 意境描绘:张翥通过对“宝林”与“定水”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自然画卷。同时,“归老尚须游越绝,寻师先儗到精蓝”两句则透露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学问追求的决心。
  • 哲理思考:《寄宝林同别峰定水复见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诗歌,它还蕴含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与精神追求的深层次思考。诗中多次出现的“定”字,暗示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文化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追求。
  • 个人经历:张翥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曾经历过官场的浮沉,后来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方式,这也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这种经历使他更能感受到山水之美和人生之苦,从而在诗歌中表达出更加真挚的情感。

《寄宝林同别峰定水复见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田园诗,更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不仅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诗人的艺术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自然和心灵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