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九日夜雪甚寒

雪后西山照眼青,早寒微霰又飘零。
昨非未必今皆是,众醉何由我独醒。
学篆每朝临《碧落》,存神长夜养《黄庭》。
若为唤得瀛台侣,相与吹箫上杳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九日夜雪甚寒》是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张翥的文学创作之一,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追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张翥,字仲举,号蜕庵,元代晋宁人。他以豪放不羁的个性著称,爱好蹴鞠与音乐。在诗歌方面,张翥有着较高的成就,其词尤其婉丽风流;他在元代的历史背景下,修辽金元三史,并因编纂有功而升为翰林编修,后因政治变迁辞去官职,归隐山林。

  2. 诗歌原文与赏析:全诗如下:“雪后西山照眼青,早寒微霰又飘零。昨非未必今皆是,众醉何由我独醒。学篆每朝临碧落,存神长夜养黄庭。若为唤得瀛台侣,相与吹箫上杳冥。”这首诗以其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雪后初晴的景色,西山之景如青翠欲滴。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变迁、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昨非未必今皆是”反映了诗人对时间变化无常的认识,“众醉何由我独醒”则揭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独立清醒的人生态度。

  3. 历史背景:正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天公生节。在这一节日里,民间有祭祀苍天的习俗,妇女们会备香烛、斋碗进行膜拜,寄托祛邪、避灾、祈福的愿望。这一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色彩以及民间信仰。

  4. 文化意义:通过这首作品,可以感受到张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人格魅力。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独特的文化视角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参考。

  5. 艺术特色:张翥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使诗句既富有哲理又不失美感。例如,“昨非未必今皆是”这一诗句,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融入其中,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正月九日夜雪甚寒》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张翥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见解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风采,也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