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翟彬文中时避慈溪

往年使过慈湖上,风景依稀可画传。
红叶树藏秋水寺,白头僧渡夕阳船。
竹林雨过山多笋,渔浦潮来海有鲜。
藉是县公能爱客,不妨酬倡酒樽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答翟彬文中时避慈溪》是一首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张翥,字仲举,号蜕庵,出生于晋宁(今属云南),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历史学者。他少时家居江南,跟随李存、仇远学习诗文,并以诗文名世。顺帝至正初年,他被召为国子助教,不久后因退隐而未再出仕。

《寄答翟彬文中时避慈溪》的全文如下:

往年使过慈湖上,风景依稀可画传。
红叶树藏秋水寺,白头僧渡夕阳船。
竹林雨过山多笋,渔浦潮来海有鲜。
藉是县公能爱客,不妨酬倡酒樽前。

首两句“往年使过慈湖上,风景依稀可画传。”回忆了作者曾到访慈湖的经历。这里的“慈湖”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地点或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湖泊。通过这句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回望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描绘了慈湖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

“红叶树藏秋水寺,白头僧渡夕阳船。”这两句诗以红叶、秋水和夕阳等元素,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红叶象征着秋天的到来,秋水寺则让人联想到佛教文化中的静谧与深远。白头僧人在夕阳中渡过船只,又增添了一丝超然和禅意。

最后两句“竹林雨过山多笋,渔浦潮来海有鲜。”则是对自然景色的具体描写。竹海、山笋和渔浦的潮汐变化,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情感。

《寄答翟彬文中时避慈溪》不仅是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也是对家乡风物的赞美。通过对慈湖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自然的灵动,是元代诗歌中难得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