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望亭驿对月代祀北还

月色沧波共渺茫,驿亭杂坐看湖光。
仙家刻玉青蟾兔,帝子吹笙白凤凰。
芦叶好风生晚思,桂花清露湿空凉。
回槎使者秋怀阔,倒泻银河入酒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望亭驿对月代祀北还》是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并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所在:

  1. 作者简介
  • 诗人背景:张翥,字仲举,号蜕庵,元代晋宁人。他以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蹴鞠、音乐的热爱著称。张翥早年家居江南,后在李存和仇远的指导下学习诗文。顺帝至正初年,他被召为国子助教,后隐居。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月色沧波共渺茫,驿亭杂坐看湖光。仙家刻玉青蟾兔,帝子吹笙白凤凰。芦叶好风生晚思,桂花清露湿空凉。回槎使者秋怀阔,倒泻银河入酒觞。
  • 译文:在这宁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波般荡漾,我与友人在驿亭中欣赏着湖面上泛起的涟漪。想象着月亮上仙家的雕刻,仿佛能看到青玉蟾蜍般的兔子,而天上的帝子则奏响了笙乐中的白凤凰。微风吹过,带来芦苇叶的清新,夜幕下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天空。作为一位南归的使者,我心中充满了秋天的思念,于是倒出一杯酒,将银河倾泻其中。
  1. 作品赏析鉴赏
  • 意境深远:张翥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 语言优美:整首诗用词精准,意象生动。例如“仙家刻玉青蟾兔”,将月亮与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相结合,赋予了月亮更多的神秘色彩。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回槎使者”暗示了使者南归的情景,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深度。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诗人张翥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体的情感体验。
  • 个人遭遇:张翥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也深深影响着他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经历过仕途沉浮的人,他对家乡和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1. 名家点评
  • 评价:《中秋望亭驿对月代祀北还》被认为是元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 影响: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文化意义
  •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嫦娥奔月等传说紧密相连。张翥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晚景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情感寄托。
  • 文人墨客的共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抒发自己的情感。张翥的这首诗正是这种传统的一种体现,它在传达作者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中秋望亭驿对月代祀北还》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喜爱文学的人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