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突兀摩空苍,寺幽更枕山之阳。
松杉高出人境外,楼阁半在天中央。
日照檐楹分杳霭,风回廊庑添清凉。
谷声远合蒲牢韵,林近时闻薝卜香。
红尘咫尺到不得,黄金地面生辉光。
我疑意在融结际,真宰用意非寻常。
云埋烟蔽岁月古,未与时会犹潜藏。
一旦宝像顿发见,果闻玉磬鸣高冈。
二生开示此经始,源流既浚深必长。
乃知景物不自胜,惟人方可存其纲。
昆山寺
介绍
《昆山寺》并非是元代张翥的作品,而是宋朝王安石所作,其作品名为《昆山慧聚寺次张祜韵》。此诗描绘了昆山慧聚寺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对《昆山寺》进行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昆山慧聚寺次张祜韵》创作于宋朝时期,当时王安石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政治人物,在官场上遭遇挫折后,选择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游览了昆山慧聚寺,被其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原文:峰岭互出没,江湖相吐吞。园林浮海角,台殿拥山根。百里见渔艇,万家藏水村。地偏来客少,幽兴秪桑门。
诗歌赏析:王安石的这首诗通过对昆山慧聚寺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中的“峰岭互出没,江湖相吐吞”形象地描绘了山峦起伏、江水奔流的景象;而“园林浮海角,台殿拥山根”则描绘了寺庙依山傍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历史价值:王安石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可以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文化影响:王安石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文献。
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宿。王安石的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宁静时刻,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昆山慧聚寺次张祜韵》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描绘昆山慧聚寺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昆山寺》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