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御河舟中

中夜正无寐,何处橹声来。河声不堪强聒,更听雁声哀。月色依依偏照,霜气萧萧渐紧,何似解离怀。明发吾无策,惟有快衔杯。
过重阳,都未见,菊花开。遥知数丛篱下,破蕊映书斋。三十六陂烟水,二十四桥风月,天遣几时回。传语闲鸥鹭,相望莫惊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御河舟中》是张翥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御河舟中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赏析。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张翥(1287-1368),字仲举,世称蜕庵先生,晋宁(今属云南)人。早年居杭州,受业于理学家李存,又从仇远学诗法。至元初,召为国子助教,不久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宫,累迁翰林学士承旨。著有《蜕庵集》《蜕岩词》。

  2. 作品原文
    中夜正无寐,何处舻声来。
    河声不堪强聒,更听雁声哀。
    月色依依偏照,霜气萧萧渐紧,何似解离怀。
    明发吾无策,惟有快衔杯。 过重阳,都未见,菊花开。
    遥知数丛篱下,破蕊映书斋。
    三十六陂烟水,二十四桥风月,天遣几时回。
    传语闲鸥鹭,相望莫惊猜。

  3. 作品鉴赏

  • 意境营造:《水调歌头·御河舟中》以夜晚在御河上乘坐小船的所见所感为主题,通过描绘月光、河声、雁声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词人通过“何似解离怀”一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感;同时,“唯有快衔杯”则展现了词人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方式。
  • 艺术手法:词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河声不堪强聒,更听雁声哀”与“月色依依偏照,霜气萧萧渐紧”,通过对不同声音和感觉的描述,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此外,词人还采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三十六陂烟水,二十四桥风月”不仅指具体的景物,也寓意着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张翥生活在元朝时期,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通过这首词,可以了解到元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人心态。
  • 艺术价值:张翥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他的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翥的词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水调歌头·御河舟中》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词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