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声寂。鸠声急。柳烟一片梨云湿。惊人困。教人恨。待到平明,海棠应尽。
青无力。红无迹。残香剩粉那禁得。天难准。晴难稳。晚风又起,倚阑争忍。
摘红英春雨惜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摘红英·春雨惜花》是清朝诗人龚翔麟的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作者介绍:龚翔麟,字天石,号蘅圃,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清代文学家、诗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副贡生,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等职。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田园诗、山水诗以及词的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诗词原文:《摘红英·春雨惜花》,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细雨中的海棠花落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深情。诗句如“绿窗忽讶花无影”表达了一种意外的美,以及“最怜冷了,秋千红索”传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惋惜之情。全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龚翔麟在青年时期曾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并得到仇远的指点。其文学成就逐渐显露,成为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人物。这首《摘红英·春雨惜花》的创作时间,虽然具体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诗人在仕途经历或游历过程中,因见春雨中海棠花凋零而触发创作灵感的作品。
《摘红英·春雨惜花》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龚翔麟生平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体会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