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达天山别驾所居

暨阳别驾真清官,弹琴诵书民自安。
幽居恰近范蠡宅,官舍政俯西施滩。
水声入林竹根冷,山云落几香炉寒。
有客打门求妙墨,家僮莫放砚池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达天山别驾所居》是元代著名诗人高明所作。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过达天山别驾所居》的作者高明,生于元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卒于元末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他不仅是元代杰出的诗人,而且在诗学理论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由于高明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被后世誉为“元代之冠”。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够深刻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观,因此受到广泛赞誉。
  2. 诗歌原文
    暨阳别驾真清官,弹琴诵书民自安。
    幽居恰近范蠡宅,官舍政俯西施滩。
    水声入林竹根冷,山云落几香炉寒。
  3. 诗歌赏析
  • 这首《过达天山别驾所居》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致远的自然画面,同时蕴含着对官场腐败的讽刺意味。
  • 诗中的“暨阳别驾”是指古代官职,“真清官”则暗指其清廉正直的品质,而“弹琴诵书”则是对官员生活状态的一种理想描述。
  • 诗人通过对比“范蠡宅”与“西施滩”,巧妙地暗示了官员们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百姓疾苦的现象。
  •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之间和谐关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1. 创作背景
  • 此诗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作为元代的杰出诗人,高明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在元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间疾苦,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则相对优渥,这种鲜明的对比让高明深感忧虑。
  • 《过达天山别驾所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
  1. 文化价值
  • 《过达天山别驾所居》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现标志着元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该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高明的《过达天山别驾所居》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情感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元代诗歌的典范之作。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