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风

满庭修竹动秋风,掠地无痕一径通。
影弄绿窗金琐碎,声归宝瑟玉玲珑。
流云不碍湘妃佩,隔水还疑蔡女桐。
曲罢岂知鸾鹤在,翠霞飞去玉台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竹风》是唐代的文学作品,由诗人杜甫所作。以下是对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以深沉的情感、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著称,被誉为“诗史”。
  1. 诗歌原文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2. 诗歌赏析:《咏竹风》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竹子刚破壳时的新嫩形象及其带来的凉爽感觉。诗中“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两句描绘了竹子的生机与活力,“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因竹林而变得清凉宜人的氛围,“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两句更是将自然景色与竹的清香完美结合在一起,最后一句“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表达了诗人希望竹子能够健康成长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文化背景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不仅因其坚韧不拔的特性受到推崇,还因为它象征着高洁和节操。历代文人常以咏竹明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杜甫的《咏竹风》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展示了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1. 文学价值
  • 《咏竹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咏物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心态及审美倾向。

《咏竹风》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和理想抱负的优秀诗歌,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品格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