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平日,一身用舍系安危。儿童走卒皆知。谁料鲈鱼江山,忽忆故山薇。任西风别酒,月正圆时。
性斋有诗。道扫舍,待吾归。二老相招如此,公论畴依。人生行乐,对佳水佳山何必归。公笑曰、归去来兮。
望月婆罗门引送徐容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月婆罗门引·送徐容斋》是元代诗人张伯淳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作者张伯淳,生活在元代,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张伯淳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诗歌原文及翻译:《望月婆罗门引·送徐容斋》的原文如下:“容斋平日,一身用舍系安危。儿童走卒皆知。谁料鲈鱼江山,忽忆故山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徐容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在官场上的忧虑和无奈。同时,诗人也流露出对家乡山水的怀念之情。
诗歌赏析: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的“西风别酒”,暗示了诗人在仕途中面临的艰难抉择;而“月正圆时”则象征着团圆和宁静,与诗人内心的矛盾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学史上,《望月婆罗门引》并非常见的作品名称。它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特定场合下创作的一首咏怀诗。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窥见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
《望月婆罗门引·送徐容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