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 瓶梅

隔帘风动玉娉娉。见来曾。眼偏明。手拣芳枝,自插古铜瓶。六载乌台饥欲倒,犹为汝,未忘情。
幽姿芳意正盈盈。可怜生。欲卿卿。更取青松为友竹为朋。今夜黄昏新月底,还却怕,太孤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城子·瓶梅》是张之翰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梅的深情怀念和孤独寂寞的情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词:

  1. 作者简介:张之翰(字周卿),元代广平人,曾任真定路知事、监察御史等职。他的诗词清新宕逸,有苏轼、黄庭坚之遗风,尤擅长表达深沉的情感。他的作品《西岩集》中收录了多首诗词,其中《江城子·瓶梅》就是其中之一。

  2. 原文节选
    隔帘风动玉娉娉。见来曾。眼偏明。手拣芳枝,自插古铜瓶。
    六载乌台饥欲倒,犹为汝,未忘情。幽姿芳意正盈盈。可怜生。欲卿卿。更取青松为友竹为朋。

  3. 诗意解析:《江城子·瓶梅》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一幅梅花与古铜瓶相伴的场景。“隔帘风动玉娉娉”描绘了梅花在微风中的摇曳姿态,如同美人的仪态,而“眼偏明”则表达了观者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手拣芳枝,自插古铜瓶”不仅描述了梅花的形象,也隐含了作者自己对梅花的喜爱和珍视,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缅怀。

  4. 情感寄托:整首词中,梅花不仅是自然景物的一部分,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梅花的坚韧和高洁,与诗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诗中的“犹为汝,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深切思念,即使在艰苦的岁月中,也未曾忘记这份情感。

  5. 文化背景:《江城子·瓶梅》创作于元末至成宗元贞间,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之一,常被用来代表坚韧和高洁的品质。

  6. 艺术特色:此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语言的精炼和意象的丰富。《江城子·瓶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独立又依赖的形象,使得整首词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又有生动的画面感,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江城子·瓶梅》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词作,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