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褒仲美游金陵

见说钟陵隔几尘,龙翔殿阁此时新。
诸天坐挹金银气,一锡行看草木春。
贝叶何妨寅夕讽,梅花不厌往来频。
江南江北犹兵革,林下栖迟复有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褒仲美游金陵》是唐代诗人张仲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状况和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对友情和旅行的深情厚意。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仲深,约生活于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字子渊,庆元路(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的诗歌创作多与杨维桢等文学大家互相唱和,作品风格以冲澹、陶韦为特点,共收录有六卷子渊诗集。
  1. 诗歌原文
    见说钟陵隔几尘,龙翔殿阁此时新。诸天坐挹金银气,一锡行看草木春。贝叶何妨寅夕讽,梅花不厌往来频。江南江北犹兵革,林下栖迟复有人。

  2. 诗句解析

  • “见说钟陵隔几尘,龙翔殿阁此时新。”表达了诗人对金陵钟陵的新奇之感,以及建筑之美。这里的“龙翔殿阁”指的是金陵(今南京)的宫殿建筑,而“此时新”则描绘了建筑的新鲜和美丽。
  • “诸天坐挹金银气,一锡行看草木春。”描述了寺庙中的宗教气息和春天的生机。这里的“金银气”可能指的是寺庙中供奉的神像或者壁画中的金银装饰,而“草木春”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
  • “贝叶何妨寅夕讽,梅花不厌往来频。”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经文的学习和研究态度,即使早晚诵念佛经也无妨。同时,“梅花不厌往来频”意味着诗人经常去游览赏梅,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江南江北犹兵革,林下栖迟复有人。”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关注和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尽管江南和江北地区仍然被战乱所困扰,但诗人在林下仍能找到栖身之所。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感受。
  • 诗中融合了佛教文化的元素,通过对寺庙的描述,展现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诗歌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思考和表达。
  •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南宋时期。南宋时期,金陵(今南京)作为都城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包括张仲深在内的许多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 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战争频繁,但金陵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和稳定。这也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使得他们能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 文化影响
  • 《送僧褒仲美游金陵》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首描写金陵风光的诗歌,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作品。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料。
  1. 现代价值
  • 《送僧褒仲美游金陵》在现代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还能激发现代人对自然美景和人文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智慧和艺术灵感。

《送僧褒仲美游金陵》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独特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文化氛围。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在历史背景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均不详,但它无疑是一首值得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