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鄮山汪彦通

忆昔少小同闾里,廿年东西若流水。
子能掉古侯王门,我得晨昏致亲喜。
是时世道多暌乖,风尘澒洞连两淮。
官军对垒苦死战,守令治剧愁颠崖。
参政旌旗控三岭,子策端能复侵境。
不谋驷马印累累,坐取一官甘独冷。
鄮山宛在水中央,过桥琴佩春风长。
诸生堂下稍罗列,两供俱阙同荒凉。
三倚秋亭弄云月,坐上青毡又思彻。
故家只住湖西头,踏破门前三尺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鄮山汪彦通》是元代诗人张仲深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时代变迁下的感慨。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赠鄮山汪彦通》描绘了两位好友在年少时期共同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两人自少时便相识并相互陪伴的深厚情谊。诗中的“廿年东西若流水”形象地比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种感慨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人们生活状态的艰难。

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诗歌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古诗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赠鄮山汪彦通》的诗句韵律和谐,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尤其是诗中反复出现的“子能”“我得”,强化了诗人对于友情的依赖和珍惜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官军对垒与守令治剧的不同境遇,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的背景和历史环境也值得探讨。元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中流露出的感慨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反映。通过对这一时期特定社会现实的描绘,诗歌不仅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也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赠鄮山汪彦通》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描绘友情与时代变迁的画卷。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缅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也展示了诗人敏锐的时代感和深沉的情感力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