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日长至兀坐不出寄卢敬斋知州

少年挑闼思冬至,老境飘零怯岁阑。
梅友为谁呈晚节,竹君空自傲清寒。
豪宗足食占云易,闾左无衣祷雪难。
愁绪不妨添一线,醉闻儿女劝加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寅日长至兀坐不出寄卢敬斋知州》是元代诗人曹伯启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晚年的心境,还体现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追求。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少年挑闼思冬至,老境飘零怯岁阑。
    梅友为谁呈晚节,竹君空自傲清寒。
    豪宗足食占云易,闾左无衣祷雪难。
    愁绪不妨添一线,醉闻儿女劝加餐。

  2. 诗歌赏析

  • 少年与老境的对比:诗人通过对年少时光的怀念与晚年生活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少年时期对冬至的思念,映射出诗人对青春时光的留恋;而老境中的恐惧与不安,则揭示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力感。这种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 梅花与竹子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暗示着诗人即使在年老体衰之际,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和风骨。而竹子则象征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即使面对严寒,也毫不退缩。这两种植物的运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 社会现实的反映:诗中的“豪宗足食占云易,闾左无衣祷雪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一方面,豪族地主的生活无忧,可以轻易获得食物;另一方面,平民百姓却因为缺衣少食而陷入困境。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不公,以及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
  • 愁绪与生活的态度:尽管生活中充满困苦,但诗人并未沉溺于哀怨之中。诗中提到“愁绪不妨添一线”,意味着生活中的忧愁是可以缓解的,诗人选择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1. 作者介绍
    曹伯启(1255-1333),字士开,晚年自号汉泉,济宁砀山(今属安徽)人。其生平事迹多与政治、文人交往相关,曾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冀州教授、集贤侍读学士等。他性格庄肃,喜提携文士,能诗文,尤擅长诗歌。

《壬寅日长至兀坐不出寄卢敬斋知州》不仅是一首描绘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诗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对时代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