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曾挹藻芹香,世故催人各异方。
频托神游寻故友,遽为鬼录热中肠。
衣冠屈指成萧索,书疏论心付渺茫。
遐想九原无悔吝,传家今有紫薇郎。
挽刘损斋提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刘损斋提举》为元代诗人曹伯启创作的一首作品。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背景: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是元代的杰出派诗人。他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延祐间历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
诗歌原文:《挽刘损斋提举》是诗人曹伯启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刘损斋提举深深的哀思和缅怀。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重。诗人通过描绘与逝者的关系和共同的记忆,展现了他们对彼此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死亡的认识。
诗歌赏析:曹伯启的《挽刘损斋提举》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关注。诗人曹伯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的创作,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文化传承:曹伯启的《挽刘损斋提举》是元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元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思考和借鉴的方式。
《挽刘损斋提举》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元代文人的风采和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